当前位置

首页 > 字体知识 >

时间: 2021-06-13 12:59
志 - 汉语文字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
志(拼音:zhì)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(常用字) 。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,形声字,从心之声 。志本义为意念、心意,引申为意向、意愿,又引申表示愿意做、决心做,再由意向引申指目标。志还表示记,指用文字或标记符号记下来。也引申作名词用,指记号、标记等,由此又引申指记载的文字。志表示记、标记、记载时,过去又写作"〔⿰訁志〕",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将"〔⿰訁志〕"作为"志"的异体字淘汰。

(基本信息主要来源:《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》 、汉典网 )

基本信息
中文名称

志
汉语拼音
zhì

注音字母
ㄓˋ

平水韵
去声·四寘

部首
士、心

总笔画数
3+4、4+3

结构
上下结构

造字法
形声字


字级
一级(0651)

异体字
*志、ࢗ�、ࢗ�、࢖�

五笔
FNU

仓颉码
GP

统一码
基本区 U+5FD7

四角码
4033₁

郑码
BWZ

目录
1文字源流
2详细释义
3古籍释义
4字形书法
5音韵集成
折叠编辑本段文字源流
"志"通常被认为是形声字。金文(图1、2)和小篆(图3)的"志"字,下部的"心"字是形符,表示与人的心理和思想活动有关。上面的字形是"之"字,作声符。其实"之"字也有表意作用。"之"来源于表运动、活动之意的"止"。指明内心的趋向为志。若据此,则"志"为形声兼会意字。早期文字到小篆,均为上"之"、下"心";隶楷文字渐变"之"为"士"。

"志"本义为意念、心情。当某种意念、心情强化时,就成为愿望、志向,这是"志"意义的引申,也是"志"最常用的意义。"志"由"志向"又引申出许多意义。第一,由名词转为动词,即"向慕""有志于""期望";第二,指神志。第三,指德行,因为德行与志向是密切相关的。第四,人有志向,就有了奋斗目标,好比射箭有了靶子,因此,"志"又指"目标"。第五,"志"是一个人思想精神的集中表现,因此就成为表明某一特征的记号,即标记、标志。"标记"又引申为"记""记忆",如博闻强志,即见闻广博,记忆力强。又引申为记载,记录,"志怪"即记述怪异之事,后在古典小说中形成了一个类别。"志"又可作名词,指记事的文章、著作,如"日志""杂志""墓志""县志"。与"标志"的意义有关,"志"还与"帜""痣"二字相通。旗帜是一个集团的标志,故"志"与"帜"相通。

在古代汉语中,上述标志和表示记忆、记录的"志"常与"识"(zhì)相通。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:"掌天星,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。"注:"志,古文识。识,记也。"其实"志"与"识"原本是不同的词。杨树达认为,"识"的本义就是"记";而"志"的标记、记录的意义,如前所述,是由志向、心志引申出来的。所以"志""识"是两词两字,而非两词一字。另一方面,"志""识"也不是假借的关系,两字在上古的读只是接近,而非相同。但因两字音近义近,故可相通。

上述标志、记忆、记录之"志"后来又产生了一个分化字"〔⿰訁志〕"(图9),"〔⿰訁志〕"指标志、记忆、记录、记事的文章、书籍。因"〔⿰訁志〕"字的功能包括在"志"字之中,所以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将"〔⿰訁志〕"作为"志"的异体字处理,不再使用。

折叠编辑本段详细释义
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
名词 意念;感情。 mind
《尚书‧舜典》:"诗言志,歌永言。"

《左传‧昭公二十五年》:"是故审则宜类,以制六志。"

要有所作为的意愿或决心。 will
《论语‧公冶长》:"盍各言尔志?"

三国魏·曹操 《观沧海》:"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"

叶圣陶《给少年儿童写东西》:"希望有志献身儿童文学的人不要脱离儿童。"

志愿;意志;志同道合;志趣;立志
知觉和理智。 consciousness 战国楚·宋玉《神女赋》:"罔兮不乐,怅然失志。"
德行(xíng)。  《吕氏春秋‧遇合》:"凡举人之本,太上以志,其次以事,其次以功。"
箭靶的中心。  《尚书‧盘庚上》:"予告汝于难,若射之有志。"
记事的文字或文章。特指史书中述食货、职官、礼乐、地理、兵刑等的篇章。 record;annals 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‧史传》:"唯陈寿《三志》,文质辨洽,荀张比之於迁固,非妄誉也。"
宋·郑樵《通志‧总序》:"江淹有言:'修史之难,无出于志。'诚以志者,宪章之所系,非老於典故者,不能为也。"

墓志;县志;《三国志》
标记;记号。 sign;mark 《南齐书·韩孙伯传》:"襄阳土俗,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。" 标志
皮肤上生的有色斑块小疙瘩,后作"痣"。 nevus 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‧大同志》:"不用麾志,举矛为行伍。"
通"帜"。旗帜。 flag 《史记‧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"设兵张旗志。"
(Zhì)姓氏用字。  
形容词 专一;诚心。  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‧般若品》:"志心谛听,吾为汝说。"
微小。  《礼记‧乐记》:"志微谯杀之音作,而民思忧。"
动词 向慕;有志于。 admire;devote
《论语‧为政》:"吾十有五,而志于学。"

《孟子‧尽心上》:"君子之志于道也,不成章不达。"

记住。 remember;recall 《论语·子罕》:"子夏曰:'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'" 志喜;志哀;永志不忘;博闻强志
记述;记载。 record 《国语‧鲁语下》:"仲尼闻之曰:'弟子志之,季氏之妇不淫矣。'" 杂志;志怪
叙述;讲述。 narrate
《荀子·尧问》:"汝将行,盍志而子美德乎?"

做记号。 mark 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"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"
展开
(表格信息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 《汉语大字典》 )

折叠编辑本段古籍释义
《说文解字》本无"〔⿰訁志〕"字头,今本"〔⿰訁志〕"字头是徐铉所增的新附字。

折叠说文解字
【卷十下】【心部】职吏切(zhì)

(志)意也。从心之声。

【卷三上】【言部】职吏切(zhì)

(⿰訁志)记志也。从言志声。

折叠说文解字注
【卷十】【心部】

(▽)意也。从心㞢,㞢亦声。

按,此篆小徐本无,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补此为十九文之一。原作"从心之声",今又增二字,依大徐次於此。志所以不录者,《周礼·保章氏》注云:"志,古文识",盖古文有志无识,小篆乃有识字。《保章》注曰:"志,古文识。识,记也。"《哀公问》注曰:"志读为识。识,知也。"今之识字,志韵与职韵分二解,而古不分二音,则二解义亦相通,古文作志,则志者,记也,知也。惠定宇曰:"《论语》贤者识其大者,蔡邕《石经》作;多见而识之,《白虎通》作志。《左传》曰以志吾过,又曰且曰志之,又曰岁聘以志业,又曰吾志其目也;《尚书》曰若射之有志,《士丧礼》志矢注云:'志犹拟也。'今人分志向一字,识记一字,知识一字,古只有一字一音。又旗帜亦卽用识字,则亦可用志字。《诗序》曰:'诗者,志之所之也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'志之所之不能无言,故识从言。《哀公问》注云志读为识者,汉时志、识已殊字也,许心部无志者,盖以其即古文识而识下失载也。"职吏切,一部。

折叠广韵
职吏切,去志章 ‖之声之部(zhì)

志,意慕也。《诗》云:"在心为志。"《尔雅》曰:"骨镞,不翦羽谓之志。"职吏切。七。

职吏切,去志章 ‖之声之部(zhì)

〔⿰訁志〕,记志。

折叠康熙字典
【卯集上】【心部】 志·康熙笔画:7 ·部外笔画:3

古文:◍

(zhì)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职吏切。《正韵》支义切。并音鋕。《说文》:从心之声。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《论语》:志於道。《诗序》:在心为志。

又《广韵》:意慕也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:不以乐志。注:志者,意所拟度也。《礼·少仪》:问卜筮曰:义欤,志欤。义则可问,志则否。注:义,正事也。志,私意也。

又准志也。《书·盘庚》:若射之有志。疏:如射之有所准志,志之所主,欲得中也。

又章志也。《礼·檀弓》:孔子之丧,公西赤为志焉。子张之丧,公明仪为志焉。疏:故为盛礼,以章明志识也。

又本志也。《左传·襄元年》:谓之宋志。注:言宋本志,在攻取彭城也。

又《左传·昭二十五年》:以制六志。注:为礼,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。

又记也。与志同。或作识。《周礼·春官》:小史掌邦国之志。《前汉书》:有十志。师古曰:志,记也。积记其事也。《后汉·刘骏传》:博见强志。

(chì)又《集韵》昌志切。与帜通。旗也。《史记·张丞相传》:沛公以周昌为职志。

又箭镞也。《尔雅·释器》:金镞翦羽谓之鍭,骨镞不翦羽谓之志。注:镞,今之錍箭。志,今之骨骲。

又叶真而切。音支。《楚辞·九章》:昔君与我成言兮,曰黄昏以为期。羌中道而回畔兮,反既有此他志。

【酉集上】【言部】 〔⿰訁志〕·康熙笔画:14 ·部外笔画:7

(zhì)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职吏切。音志。《说文》:记志也。《唐书·褚亮传》:图史一经目,辄志于心。《南齐书·王慈传》:朝堂榜志。《列子·杨朱篇》:大古之事灭矣,孰志之哉。《文中子·述史篇》:制志诏Ձ,则几乎典诰矣。注:志,臣下志君之善也。

(zhì)又《正韵》支义切。音寘。义同。

又同志。《正字通》:凡史传记事之文曰志。《周礼·春官》:小史掌邦国之志。注:志,谓记也。

又《汉书》:有十志,俱与志同。

又《类篇》:或作识。《论语》: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。

又《韵会》:通作痣。《史记·汉高祖纪》:左股七十二黑子。师古注:今中国通呼为黡子,吴楚俗谓之志。志,记也。《南齐书·江祏传》:高宗胛上有赤志。

折叠编辑本段字形书法
折叠字形对比
折叠书写提示
【规范】"心"的第二笔楷体是㇃(卧钩)。

【写法】➊"士"窄"心"宽。❷"士"居上居中,两横上长下短;竖笔在竖中线,短横在横中线。❸"心",居下居中;左点起笔于"士"左下方;第二点在㇃(卧钩)上方竖中线,第三点在㇃(卧钩)右上方。
上一篇: 下一篇:非汉字书法

本页标题:志

本页地址:http://www.69228.com/zitizhishi/616.html

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,谢谢!本站部分文章转自网络整理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信息,请联系我们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