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首页 > 字体知识 >

真书

时间: 2021-03-06 09:07
汉字主要书体之一。亦称'今隶'、'楷书'、'正书'。产生于汉末,系汉隶省改波磔、增加钩趯而成,至魏钟繇、晋王羲之改变体势、创制法则,隶、楷遂完全分流,别为两体。钟繇《贺克捷表》、《墓田丙舍》,王羲之《乐毅论》、《黄庭经》、《东方朔画赞》等是真书中的极品。

基本信息
中文名称
真书
真书

外文名称
regular script


拼音
zhēn shū

别称
楷书,正书

目录
1释义
2分类
3字体
折叠编辑本段释义
唐 张彦远 《法书要录·晋卫夫人笔阵图》:"凡学书字,先学执笔,若真书,去笔头二寸一分;若行草书,去笔头三寸一分。"

陆游 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十:" 周越 《书苑》云:' 郭忠恕 以为小篆散而八分生,八分破而隶书出,隶书悖而行书作,行书狂而草书圣,以此知隶书乃今真书。 赵明诚 谓误以八分为隶,自 欧阳公 始。'"

清 阮葵生 《客话》卷十六:" 庾肩吾 云:'隶书,今之正书。' 张怀瓘 亦云:'隶书, 程邈 所作,字皆真正,亦曰真书。'"

折叠编辑本段分类
折叠楷书
有两义:(1)指具有法度、可作楷模的法书。(2)指'真书',但亦有人主张'楷书'与'真书'应予区分,近人唐兰《中国文字学》二九章认为'楷书'是隶书、八分之变,而'真书'是参入行书的'八分书'即'章程书'之变,至唐初方合为一体,迄今犹然。

折叠正书(正楷)
即'真书'。《宣和书谱·正书叙论》:"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,始以隶字作楷法。所谓楷法者,今之'正书'是也。人既便之,世遂行焉。于是西汉之末,隶字石刻间杂为正体。降及三国钟繇者,乃有《贺克捷表》,备尽法度,为正书之祖;晋王羲之作《乐毅论》、《黄庭经》,一出于世,遂为今昔不赀之宝。

折叠铭石书
魏·钟繇三体之一。原义为石刻碑铭之书体,一般皆用正体恭书之,以示庄重。后人解释有三种:(1)认为钟为'正书'之祖,故'铭石书'应是钟公'正书'。(2)认为'铭石书'应为'八分'。(3)认为钟繇所处之世,铭石之书应为规整的汉隶。近人著作中多此种观点。之所以看法不同,源出于对'楷书'、'八分'、'隶书'的理解和用法不一致。

折叠大楷
真书大字。极大者称'榜书'、'擘窠书',普通数寸以下大字称'大楷'。'大楷'常用来作为书法的基本练习。

折叠中楷(寸楷)
指径寸见方之楷书,亦曰'寸楷'。唐碑中多有,明·丰坊《书诀》分楷书为五等,'三曰中楷:率更神品上,永兴妙品上,河南妙品中,嗣通妙品下'。

折叠小楷
指楷书小字,普通小楷数分见方,如王羲之《黄庭经》、《乐毅论》、王献之《十三行洛神赋》等等。清·宋曹《书法约言》曰:'作小楷易于局促,务令开阔,有大字体段。

折叠蝇头书
普通指'小楷'中小如蝇头者。明·赵宦光《寒山帚谈》卷上《权舆一》称'蝇头书,如《麻姑坛》、文氏《文赋》之类。'似较大的楷书亦可呼为'蝇头书'。清·叶昌炽《语石》卷八《大小字》:'小字以卧龙寺经幢(女弟子陈氏造)为冠,蝇头清朗,布置停匀。'清·姚孟起《字学忆参》:"蝇头楷用大笔提空写,势乃开展。"

折叠细字
特小的字,言如细黍,故名。宋·龙衮《江南野史》曰:"应用以书法名,善写细字,微如毛发。尝于一钱上写《心经》,又于一粒麻上写'国泰民安'。"

折叠编辑本段字体
折叠欧体
指唐·欧阳询的书体,详见笔法篇楷书部分。

折叠颜体
指唐·颜真卿的书体,详见笔法篇楷书部分。

折叠柳体
指唐·柳公权的书体,详见笔法篇楷书部分。

折叠赵体
指元·赵孟頫的书体,详见笔法篇行书部分

折叠瘦金书
宋徽宗赵佶变薛稷之体,运笔至瘦而不失其肉,号为"瘦金书"。河南新乡《大观圣作碑》即赵佶所书。

折叠魏体
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,见于当时的石刻、摩崖、造像等。时楷书初兴,脱出隶法,故体貌百变,而以方正凝重为主,世称'北碑体',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,又名之曰"魏体"。从书法史上看,"魏体"是楷书的发展时期,上承王、钟,下启隋、唐,至唐楷书完全成熟;魏体与南方书法比较,发展较慢,经阮元、包世臣、康有为的鼓吹,学习"魏体"之风大炽,形成"碑学"。
上一篇:魏碑 下一篇:六国文字

本页标题:真书

本页地址:http://www.69228.com/zitizhishi/266.html

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,谢谢!本站部分文章转自网络整理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信息,请联系我们删除!